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600年前稻作農業已擴散至海南島 正文

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600年前稻作農業已擴散至海南島

2025-11-02 11:43:25 来源:彎弓飲羽網作者:趙詠華 点击:130次
   研究地區圖(A),取樣位置(B)和泥炭取樣器鑽孔采樣作業以及測年標注樣品層位(C)
研究地區圖(A),取樣位置(B)和泥炭取樣器鑽孔采樣作業以及測年標注樣品層位(C)
鑽孔沉積物中的主要植矽體類型
鑽孔沉積物中的主要植矽體類型
鑽孔中發現的稻屬植矽體野生與馴化類型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
鑽孔中發現的稻屬植矽體野生與馴化類型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稻作起源與傳播是農業考古研究關注的熱點科學問題,也是難題之一。總體而言,我國華南地區浮選獲得的水稻大植物遺存物貧乏,因此很難獲得植物大化石證據來探索這個難題。而植物的微體化石,比如花粉與植物矽酸體(簡稱植矽體),尤其是植矽體具有耐腐蝕和易保存的特征,大量保存於野生植物居群與分布區,或者保存於被古人類利用的考古遺存物和堆積物中,因此,水稻的植矽體分析方法成為獲取和鑒定稻作遺存的一個直接而有效手段。
稻作農業南傳是稻作傳播的重要領域之一,它與南亞語係和南島語係的人群在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密切相關。海南島地域獨特,應該是稻作農業南傳及不同族群遷徙的關鍵地區。遺憾的是,以往對海南島農業活動缺少相關研究,學界對海南島史前農業活動知之甚少。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毛禮米副研究員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同行合作在海南島萬寧地區的野生稻保護區內使用泥炭取樣器進行了淺層鑽孔取樣,部分樣品送往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了C-14精確測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妍副研究員對研究樣品進行了植矽體提取與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600年前,稻作農業已擴散至海南島,從而為稻作傳播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南島語族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
該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人員合作完成。論文發表於Quaternary International期刊(國際第四紀聯合會刊物)。
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植物遺存物的花粉與植矽體形態鑒定”)等項目資助。
論文信息:Yan Wu*, Limi Mao*, Can Wang, Jianping Zhang, Zhijun Zhao (2016) Phytolith evidence suggests early domesticated rice since 5600 cal a BP on Hainan Island of South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426:120–125 (* Corresponding author)
作者:蔡琴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